近年來,我省從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等方面努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作業點、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和基地建設,有效提升人影作業保障、指揮系統集成水平,著力提升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質效。
近期,省政府調整充實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職責,印發《云南省科學高效精準人工影響天氣協調聯動機制》,以需求為導向、多部門聯動,提升我省人工影響天氣科學化、規范化、精準化水平。
云南干旱和冰雹災害發生頻率高,是全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大省。目前,全省有地面固定作業點966個,地面作業人員3000多名,每年租用2架增雨飛機開展作業,形成了空地結合的立體作業模式。建成省州(市)縣一體化作業指揮系統和彈藥物聯網監控系統,在全國率先研發空域自動化申報系統。全省增雨作業影響面積約25.4萬平方公里,受益森林面積10.2萬平方公里。防雹作業保護了近2000萬畝農經作物免受冰雹災害侵襲,防雹有效率達80%以上。
昆明市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建立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織牢氣象災害防御安全責任網。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建設,實現作業點標準化、作業裝備自動化、遠程管理可視化,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納入昆明市職工職業技能競賽。開展主城主水源區常態化人工增雨作業和面向農業產業發展人工防雹減災,著力提升人工影響天氣面向防災減災、生態修復、生活保障、產業發展等方面的作業效益。
曲靖市堅持把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作為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提升人影監測能力、作業能力、指揮能力。積極探索新模式,引入第三方專業氣象服務機構,在宣威市、沾益區、馬龍區、羅平縣開展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工作,通過3年多的實踐,曲靖市現代農業發展潛力不斷提高,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曲靖市建成人影標準化作業點124個,人影作業規模和保護農經作物面積均居全省第一,防護區內農經作物年均受災僅占總保護面積的0.6%,烤煙年均受災僅占總保護面積的1.3%,每年減少經濟損失數億元。推廣運用人影作業技術和新型作業裝備,依托氣象衛星、雷達等現有氣象觀測平臺,構建監測精密、技術先進的天基—空基—地基云水資源立體探測系統,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生態環保修復、重大活動保障等人影作業水平。
楚雄彝族自治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雙批準”制度,進一步壓實縣鄉政府主體責任。在5個縣市開展以烤煙精準防雹為主的防災減災新型體系建設試點,通過新型體系建設,減災效果明顯,防區內外受災比為1:12。臨滄市每年召開會議安排部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嚴格按照“雙批準”制度,適時組織開展人工增雨防雹作業,今年以來,共開展地面增雨作業115點次,發射增雨、防雹火箭465枚,開展飛機作業14架次、煙爐作業35點次,燃放煙條112條。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于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系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云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熱門評論